第(2/3)页 “陛下,科举定在一月后举行,但若依陛下所拟的考题。 怕是……能中榜者无几。 是否稍宽一些?” 大明科举,历来分三场。 一场考经义,四书五经; 二场考文体,诗、赋、制、诰; 三场考策论,时政议题。 这套只考语文的科举模式,被崇祯直接否决。 明代的科举制度早已畸形。 考题皆出自四书五经,但那几本书的字本就不多。 前人出过的题不能再出,于是就有了掐头去尾,断句为题的怪象。 连考官自己都说不清题意,考生更不知该怎么答。 五百字定额,八段分式。 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题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。 八段排比,一字不差,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。 文章若不按朱熹之言立意,立刻判零。 考生不得自抒己见,只能模仿古人,背圣人语。 于是朝堂上多是空谈仁义礼智,连粥棚都不会建的圣人门徒。 典型的书呆子。 当然,也有例外。 若真能把八股玩得明白,那便可要诗词得诗词,要赋得赋。 徐阶、高拱、张居正便是其中佼佼者。 可惜这样的凤毛麟角,遮不住整个制度的腐朽。 如此一群四肢不勤、五谷不分的书呆子,要他们治国? 简直是痴人说梦。 于是崇祯下旨,废四书五经,弃八股陈腐,改以民生杂学为考题。 农政、律令、军务、水利、商贾、度量衡,皆在考纲之内。 这一场科举,注定要震动天下。 “阁老,朕宁愿朝堂暂空,也不愿滥竽充数。 朕命凡过院试者皆可入京会试,意在广收真才。 若再依旧制选拔,只怕这朝堂之上,又要被无能之辈塞满。” “陛下,科举之制骤然更改,恐能达陛下心意之人,屈指可数。” 如今的情势,的确令他忧心。 朝廷官员空缺严重,陕西的地方官几乎尽废,全靠临时提拔的秀才支撑。 河南、湖广、山西亦相差无几,四川正陷平叛。 官缺之盛,甚至超越了洪武初年。 “阁老以为那毕自严,命学子沿途教百姓识字,是为何?” 孙承宗一怔,随即恍然大悟。 “他是在借此筛选真正之才!” 没错。 那些死读书者看不懂其中深意。 有家世者看不上这种下贱差事。 唯有真心读书、胸怀天下者,方能明其真谛。 “朕之所以重用毕自严,便在于此人能识朕心之所向。 更可贵的是,他在朕开口之前,已做在了前头。 第(2/3)页